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

#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

[俄] 契诃夫 2014-09 ~ 10 摘录 2021-02-18 整理

充满着缺乏

《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》读书笔记 9.6

摘抄

  1.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,傻头傻脑地微笑,开始看舞台上,他在看戏,可是他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,他开始惶恐不安,定不下心来。到休息时间,他走到布里兹扎洛夫跟前,在他身旁走了一忽儿,压下胆怯的心情,叽叽咕咕说:“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,大人……请您原谅……我本来……不是要……(《一个文官的死》)

  2. 有生以来我见过很多房子,大的,小的,砖砌的,木头造的,旧的新的,可是有一所房子特别生动地保留在我的记忆里,不过这不是一幢大房子,而是一所小房子,这是很小的平房,有三个窗子、活像一个老太婆,矮小,伛偻,头上戴着包发帽,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,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,全部都隐藏在苍翠的树林里,夹在目前房主人的祖父与曾祖父所栽种的桑树,槐树,杨树当中。(《嫁妆》)

  3. “您在缝什么?”过一会儿,我问。“这是女衬衫,我做好,就送到神甫那儿去,托他代我保管,要不然,叶戈尔谢梅内奇就会把它拿走,我现在把所有的东西都交托神甫保管了”,她小声说,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,她看一眼照片以口气说:“要知道我成了孤魂!”(《嫁妆》)

  4. 瘦子突然脸色变白,呆若木鸡,然而他的脸很快就往四下里扯开。做出顶畅快的笑容,仿佛他脸上和眼睛里不住迸出火星来似的,他把身体缩起来,哈着腰,显得矮了半截……他的皮箱、包裹和硬纸盒也都收缩起来,好像显出皱纹来了……他的妻子的长下巴越发长了。纳法奈尔挺直身体,做出立正的姿势,把他制服的纽扣全都扣上……(《胖子和瘦子》)

点评

像我们读到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中的每一篇,或是读到一些精彩片段如我上文之所摘抄的,便会发现有些小说非常得有趣,这并不特别,这也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如散文、诗歌之类的根本。具有故事性,情节丰富具体吸引人,人物形象多样,这便是小说。

这或许是一般的小说:有一篇小说都有其中心,或是主题,或是其批判的对象,这是更高境界,如鲁迅、莫泊桑的小说,以及本书,虽然作者所在的国家不同,但是所抨击的社会现实却是相同的。《一个文官的死》展示了沙皇俄国的官场:强者倨傲专横,弱者唯唯诺诺,蛆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其奴才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。《嫁妆》则揭示了另一种丑君的现象:物贵于人,女儿已死,贫困的老母仍为其做“嫁妆”。《胖子和瘦子》中当“做了两年八等文官”的瘦子得知胖子已是“有两枚星章”的三品文官时,十分紧张,是功利的思想在作怪。

物质的缺乏,思想的空虚!

契诃夫小说精髓不仅在于抨击社会。(A, 张炳文, 9.10)

意味深长的同情

《契诃夫》读书笔记 9.11

摘抄

  1. 嗯!…你,叶尔德林老弟,给我穿上大衣吧……好像起风了……怪冷的……你带着这条狗到将军家里去一趟,在那儿问一下……你就说这条狗是我找着,派你送去的……你说以后不要把它放到街上来,也许它是名贵的狗,要是每个猪猡都拿雪茄烟戳到它脸上去,要不了多久就能把它作践死,狗是娇嫩的动物嘛……你,蠢货,把手放下来!用不着把你那根蠢手指头摆出来!这都怪你自己不好!……(《变色龙》)

  2.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。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,看到这几个人,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。驼子骂个不停,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,直骂得透不过气来,连连咳嗽,那两个高个子讲起一个叫娜杰·日达·彼德罗夫娜的女人。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。(《苦恼》)

  3.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,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,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,不见了,他又孤身人,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……他的苦恼刚谈忘了不久,如今重又出现,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,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: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?然而人群奔走不停,谁都没有注意到他,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……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。(《苦恼》)

  4.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,听着,向它主人的手上的哈气。约纳讲得入了迷,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……(《苦恼》)

点评

又读到契河夫短篇小说,第一篇《变色龙》便是我们所学过的,不过再次读起来也别有一般风味,其中细致的动作、神态、语言描写以及大量的细节描写十分吸引人,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,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,那些依仗权势、看风使舵的人不仅当时有,现在也存在,他们阿于奉承上司,有人可能是为了获得关注、升官、然后发财,或者有的便想直接获得经济利益。

《苦恼》中作者表现了对车夫的同情,《万卡》中作者也表现出了对万卡的同情,这两篇文章的思想可以说是非常相似,都表现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,即也是对地主阶级的“老爷”们的批判。人们在暴乱的统治下的专制蛮横,人与人之前间关系的冷淡,人性格的粗暴,借此也抨击了社会秩序混乱。

文章的语言多用比喻句,或是细致的刻画描写,文章生动且耐人寻味。

失去的珍惜

《契诃夫》读书笔记 9.20

摘抄

  1. 小长明灯不住地䀹眼。绿色斑点和阴影活动起来,爬进瓦丽卡半睁半闭,呆然不动的眼睛,在她那半睡半醒的脑子里合成蒙胧的幻影。她看见一块块乌云在天空相互追逐,像小娃娃那样啼哭,可是后来风起了,乌云消散,瓦丽卡看见一条布满稀泥的宽阔大道,顺着大道,有一长串货车伸展出去,行人背着背囊慢慢走动,有些阴影在人前人后摇闪不定,大道两旁,隔着阴森的冷雾,可以瞧见树林。忽然,那些背着行囊的人和阴影一齐倒在地下的淤泥里。“这是怎么了?”瓦丽卡问。“要睡觉!要睡觉!”他们回答说。他们睡熟了,睡得可香了,乌鸦和喜鹊停在电线上。像小娃娃那样啼哭,极力要叫醒他们……”(《渴睡》)

  2. 她笑着,挤了挤眼,伸出手指头向那块绿色斑点威胁地摇一下。瓦丽卡悄悄地溜到摇篮那儿,弯下腰去,凑近那个娃娃,她把他掐死后赶快往地下一躺,高兴得笑起来,因为她可以睡觉了,过了半分钟,她就已经睡熟,跟死人一样了。(《渴睡》)

  3. 这伙逍遥自在的艺术家已经给命运宠坏,尽管文雅而谦虚,可是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天下还有医师这种人,德莫夫这个姓氏在他们听起来就跟西多罗夫或者塔拉索夫差不多。在这伙人中,德莫夫显得陌生、多余、矮小,其实他个子挺高、肩膀挺宽,看上去,他仿佛穿着别人的礼服,长着店员那样的胡子。(《跳来跳去的女人》)

  4. 时间拖得长极了,奥莉加·伊万诺夫娜在一张从早上起就没收拾过的床上和衣躺下,迷迷糊糊睡着了,她梦见整个宅子里从地板到天花板,装满一大块铁,只要能够把那块铁搬出去,大家就会轻松快活了,等到醒过来,她才想起那不是铁,而是德莫夫的病。(《跳来跳去的女人》)

点评

我读了《渴睡》与《跳来跳去的女人》这两篇文章,刚读到《渴睡》时,看到它的标题,便能知道它是写一个人的辛苦劳累之后十分想去睡觉,读了文章之后,我便知道这渴睡不是一时的,而是长久的,在那个时代,渴睡的、劳累的只会是社会的下层劳动人民,他们每天做的工作超过他们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,这种情况也许今天也存在着,还是有那么一群人,值得我们同情。而文章结尾处的夸张结局,是令人毛骨悚然的。一个十三岁的孩子,是谁给了她勇气与力量去掐死一个婴儿?社会的氛围与教育的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素养,被压迫之深的人民们,心中有无法平息的怒火,也许这只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,而《跳来跳去的女人》告诉我们不要去追风逐流: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,做一个平凡的人,这是许多人所失去的本真,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珍惜。

精神

《契诃夫》读书笔记 9.26

摘自《第六病室》

  1. 这幢箱房的正面对着医院,后墙朝着田野,厢房和田野之间由一道安着钉子的灰色院墙隔开,那些尖头朝上的钉子、那围墙、那厢房本身,都有一种特别的、阴郁的、罪孽深重的景象,只有我们的医院和监狱的房屋才会这样。

  2. 事后,你休想在这个离铁路线有二百俄里远的,肮脏的、糟糕的小城里找到正义和保障!再者,既然社会认为一切暴力都是合理而适当的必要手段,各种仁慈行为,例如宣告无罪的判决,会引起沸沸扬扬的不满和报复情绪,那么,就联想到正义不也可笑吗?

  3. 不过话说回来,既然死亡是每个人正常的、注定的结局,那又何必拦着他死呢?要是一个小商人或者文官多活个五年十载,那又有什么好处呢?要是认为医疗的目的在于借药品减轻痛苦,那就不能不提出一个问题来:为什么要减轻痛苦?……反正他们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内容,再要没有痛苦,就会完全空虚,跟阿米巴的生活一样了。

  4. 这跟道德和道理全不相干,一切都要看机会,谁要是关在这儿,谁就只能呆在这儿,谁要是没关起来,谁就可以走来走去,就是这么回事,至于我是医生,你是精神病人,这是既说不上道德,也讲不出道理来的,只不过是刚好机会凑巧罢了。

  5. 大圣大贤,或者只要有思想,爱思索的人,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蔑视痛苦,他们永远心满意足,对任何什么事都不感到惊讶。

摘自《挂在脖子上的安娜》

  1. 阿尼娅就鞠躬,她的脑袋也果然没有掉下来,可是这使他难过,她丈夫要她做什么她就做,同时她又脑恨自己,因为他把她当傻瓜那样欺骗她,她原先是为了钱才跟他结婚,不料现在更缺钱。

点评

读完两篇较长的文章,我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围绕社会现实加以想象的,如第六病室中的疯子,除了一些好吃懒做的社会败类,还有一些善于思索的人,他们却也被称为疯子。而洞察专制制度罪恶与社会黑暗的正是这些“疯子”、“狂人”。文中的医生在听“疯子”的话,与“疯子”交流思想的时候,却也被认为是疯子,从而作者控诉了沙皇俄国监狱般的统治,这个医院就像是社会的缩影,而那些“疯子”反而是正义的人。惋惜他们被压迫,不被理解。另外一篇也体现出庸俗、自私的社会风气,对人心灵的残害,人的心灵如何能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始终保持纯真?“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”吧。

新民生活?

《契诃夫》读书笔记 10.1

摘抄

  1. 她第一眼看去,就断定她们是上流社会的,有教养的,优雅的人,可是玛丽亚皱起眉头阴沉而郁闷地瞟着他们,仿佛进来的不是人,而是妖怪。要是她不让出路来,就会被踩死似的。(《农民》)

  2. 每逢一个家庭里有人害很久的病没有养好的希望了,就往往会发生一种可怕的情形:所有那些跟他贴近的人都胆怯地、悄悄地在心底里盼望着他死,只有小孩子才害怕亲近的人死,一想到这个总要战战兢兢。(《农民》)

  3. 虽然谁也不知道地方自治局是什么东西,可是样样事情,什么欠款啦,欺压啦,歉收啦,都怪在地方自治局身上,这种情形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,那时候有些富农自己开工厂商店、客栈,做了地方自治局的议员,却始终不满意地方自治局,便在自己的工厂和酒馆里痛骂它。(《农民》)

  4. 你看着人们作假,听着人们说假话,人们却因为你容忍他们的虚伪而骂你傻瓜。你忍受侮辱和委屈,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,你自己也作假,还微微地笑,你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,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,做一个一钱不值的小宫罢了。(《套中人》)

  5. 这时候已经是午夜,向右边瞧,可以看见整个村子,一条长街远远地伸出去,大约有五俄里长。一切都沉静在深沉而静寂的睡乡里,没有一点动静,没有一点声音,人甚至不能相信大自然能够这么静。人在月夜看着宽阔的村街和村里的茅屋、干草垛、熟睡的杨柳,心里就会变得恬静。(《套中人》)

  6. 我们完全跟农民的孩子一样,一天到晚在田野上,在树林里度过,看守马匹、剥树皮、钓鱼等等,你们知道,只要人一辈子钓过一次鲈鱼,或者在秋天见过一次鸫鸟南飞,瞧着它们在晴朗的凉快的日子里怎样成群飞过村庄,那他就再也不能做一个城里人。他会一直到死都苦苦地盼望自由的生活。(《醋栗》)

  7. 每逢到这个省城来的人抱怨这儿的生活单调枯燥,当地的居民仿佛要替自己辩护似的,就说正好相反,这个城好得很,说这儿有图书馆,剧院,俱乐部,常常举行舞会。(《约内奇》)

点评

农民们反对自治局,他们对政府不信任,一方面也许是政府做得本身就非常糟糕,另一方面或许是农民见识短浅,不能认识到政府所做之事的利处,只为自身利益着想,但不论怎么讲,都体现出农村、工厂、小市民和知识阶层的日常生活,也体现出农村贫困、落后、愚昧、顽固和矛盾,这几篇中也体现出人们对现实的抗争,希望改变现实的生活,告别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,也体现一些知识子希望过“新生活”。这几篇文章在最后,给人看到了社会的希望,至于能否做新民,过“新生活”,要打个问号。

《契诃夫短篇小说选》读书笔记 终 (A+, 张炳文, 10.9)

Last updated